渐次止观,根据经论提示,指的是从解起行,由浅入深,有次序的渐入佳境,就像是登楼梯,一步步的依照修行次第,从而悟入实相。修行的步骤分归戒、禅定、无漏、慈悲、实相五重次第而进修。首先需要持戒,依戒的修持力,去恶向善,转三恶道为三善道。其次修习禅定,通过静坐等的方式达到蠲除散乱,进而到达色、无色定道。再修无漏道,以有漏的修持转为无漏的道果,以求趣向涅槃。然后发大慈悲心,修习六度以入菩萨道。最后修大乘观法,破空,假二边的偏执,证入实相无为道。
渐次止观的修法,主旨是为了引导凡夫行者以四禅为发端,最终以悟入圆教中道实相之理,证大涅槃的目的。修行方法包括世间禅,亦世间亦出世间禅,出世间禅、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四个阶段,按照由低而高、由浅而深的次序,有四禅八定、四无量心,八背舍,八胜处,十一切处,九次第定,师子奋迅三昧,超越三昧等。这些修行方法,都是有对治、有阶次法的,是完成行者趋入圆教中道实际的道路。
第二是不定止观,故名思议就是没有固定的观法、位次,不分别阶位。在修行时,或是前渐后顿,或是更前更后;或互浅互深,或事或理,真俗更互的妙用观法。如灌顶尊者在《摩诃止观》缘起中解释说:
“不定者,无别阶位,约前渐后顿,更前更后,互浅互深,或事或理,或指世界为第一义,或指第一义为人对治;或息观为止,或照止为观。”
不定止观即是强调修习禅定不必机械地按次第顺序进行,而是可以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器选择修行法门,或浅或深,没有固定的阶次。在《六妙法门》书中,智者大师具体说明了不定止观的实践方法,他将之分为十章来说明“数”“随”“止”“观”“还”“净”六事,并称这六事为修行得道的六种妙门,内容兼有渐悟、顿悟两种行法,赋予了“次第意”和“圆顿旨”双重的含义,为后来的圆顿止观作了过渡。
第三圆顿止观,是最为圆融圆满的止观修法,以“实相”为止观的对象,随着解行的用力,而到达始终不二、三谛圆融的境地。也就是这种止观圆融顿极,能够从初发心时,就融入到绝待的中道实相的法门。如《摩诃止观》卷一说:
“圆顿者,初缘实相,遭境即中,无不真实。系缘法界,一念法界,一色一香,无非中道。己界及佛界,众生界亦然,阴入皆如,无苦可舍,无明尘劳即是菩提,无集可断。边邪皆中正,无道可修,生死即涅槃,无灭可证。无苦无集,故无世间;无道无灭,故无出世间。纯一实相,实相外更无别法”
圆顿止观的旨趣,在《摩诃止观》中最为详细,最为集中。《摩诃止观》是智者大师的颠峰之作,也是一向被后人视为其“说己心中所行法门”的代表作。著作中将止观的圆融理论分由五略十广的次序而说。五略也就是圆顿止观的修行次第,即是:发大心、修大行,感大果,裂大网、归大处之五大行处,显示了初后不二,一尘一香,当处圆融,法法互具的大乘实相观法。此中所謂的修大行,主要的就是修学三昧,也就是天台宗所强调的“四种三昧”的修行方法,是将佛教中所有的修行方法进行概括。圆顿止观还主张“摄止为观”,提出“十乘观法”。以“次第三观”与“一心三观”为主要,具体展示了法华圆教的圆顿止观境界。
天台所传的三种止观,在修行下手的方法上虽有渐次、不定与圆顿三种不同,但最终目的都是以“圆教中道实相”之理为修观的内容。其中以圆顿止观为最上,其特征是在修法上不假其它方便,直于十种境相中,起十种修观方法以修入实相。而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,则需要先用其他禅定及修观的方便,巧为弄引、渐次调熟,然后方能修入。立三种止观,主要是针对三种根器的不同,巧为接引的缘故。
广州素食学校:www.sushi001.com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