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中華傳統文化,朋友相約南區,看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。參古廟、聽歷史、逛市集、放水燈,學習專注,連帶肚餓,靠海吃海,最好不過。朋友幾代賣魚,熟悉香港漁業,現居街市經業,幫忙準備時令海鮮,自攜熟食市場加工,是香港在地的飲食風味。
扇貝蒜蓉蒸,花螺白水煮,大蝦醬油煎,食材優質新鮮,滋味自然提升。另有牛屎鱲連鱗蒸,蟶子王豉椒炒,鮮爽肉厚易嚼。蟶子做法多,爆炒常見,或去殼輕煮,冰鎮蘸醬油芥辣,還可入瓜菜煮湯。「蟶」明代《本草綱目》有說:「補虛,主冷痢,煮食之,去胸中邪熱煩悶。」主要功效為補虛去熱。
清代《藥性纂要》有更詳記載,言:「蟶,海中小蚌也。形長短大小不一,與江湖中馬刀虫 咸 蜆相似,其類甚多。閔越人以田種之,候潮泥壅沃,謂之蟶田。」「閔越」即「閩越」,文中提到兩種蟶子,閩越泥田種的,即「縊蟶」,又名「泥蟶」,福建蟶田屬此類。文中另指「馬刀虫 咸 蜆」,即現稱「馬刀貝」,刺身會用於壽司店,又名「竹蟶」。
清代《清稗類鈔》有曰「蟶鮓」,「鮓」以鹽、米釀魚收藏,可用於其他食材,蟶鮓就是醃漬蟶子,做法如下:「以蟶一斤、鹽一兩,醃一伏時,再洗淨,乾布包之,石壓。加熟油五錢、薑橘絲五錢、鹽一錢、葱絲五分、酒一大杯、飯粉一合,磨米拌勻。入瓶泥封,十日可食。」蟶子先鹽醃,洗淨壓出水,後加調味,密封儲存。蟶鮓難見,海鮮生吃,還得多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