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板沙村,在西江支流江中的一个岛,面积只有2.5平方公里。
往石板沙,现在没有路到达,要过渡船过去。
石板沙疍家文化馆
公路渡车船与我们小时候坐的那种有些不同,虽两头可通行,驾驶舱只有一面,渡船的上落也只通一边,开车上渡船不倒车上,过江后便要倒车上岸。每辆车来回收30元,回程即离岛时收费。
好久没坐这样的渡船过江了,小时候,很多时候坐的,是和母亲返娘家时,从勒流坐客车到龙江,过西安亭渡口,那时客车上的乘客要全部下车,车才上渡船,过去后,车从渡船开上公路,乘客再重新上车。
到了岛上,走一段水泥路才到村里,路上有多人单车出租。到了挂着红灯笼的石板沙入村牌坊前,车停在旁边树林下的停车处。
石板沙是一个传统的水上人家聚居的疍家渔村,已有二百多年人居历史,至今还延续着内河疍家人“饭稻羹鱼”的渔耕生活。
村口边的饭店,看不到什么顾客。入村是一条笔直的街,只有一条主街,街道不宽,街道的上方横拉着灯笼、汽球。不知何时起,任何旧的村镇要搞些旅游开发,总会有这种红灯笼。街的两旁,有渔村风情的墙壁画,宣传画。这种墙壁画,也是现在的一大趋向,实话说,有时候觉得新画旧壁的搭配有点违和,很自然地联想起我在八十年代初自己在旧房子的墙壁上画的宣传画。
街道临江而行,近江那边的屋,屋与屋的排列,墙壁不是和绝大多数地方的建筑一样与街道平衡的平直排列,而是每间屋都与路的平衡线有个小角度,形成房屋与路错落出了立体感,就像在德国小镇丁克尔斯比尔看到的有些相似,为何这里的屋不是跟着路一排平直过,而是有了错角,为这个原因,问了一个大叔,他说是因为座向。听了还是没明白。
路的另一边,房屋地势比街道要低,因为街道实际形成了一个江边的堤围,街道就充当了堤围。屋的大小都差不多,屋都不大,多为两层,面积为长形, 屋前门口的上方是一个全飘出的阳台,屋前是一个小晒场,每间都很相像,新建的屋和旧屋基本只是新与旧,水泥楼与瓦面屋顶之分,形式没有太大变化,加上前面晒物的地方,就是一个长形状,不知是否从以前的渔船形态转化而来。
现在推广旅游,有了咖啡店,路边一个架牌写着热咖啡12元。开咖啡店,小食店,民宿的是外来“入驻”的人,村里人就在路边摆些香蕉,南瓜,木瓜,青菜,鱼干等自家的农产品,有些瓜菜就摆放在地上,连摊也说不上。
卖这些的也只是三三两两,不是阿叔阿婶就是阿婆,阿婆坐在那看着不多的农产品,其实也是在乘凉,也看看他们不明白来干什么的稀疏的游客,有些还没专人看管,你要买,就往屋内喊一声。
旅游行业好像与当地的村民还有点远。
有间某某设计工作室,在这里算是有点设计元素,把房屋,小院收拾,粉饰设计,让原来的旧屋注入了生气。可以入去参观,庭院一棵紫薇花在阳光下盛放,河边栽了花草,铺设了一个河边的木栈,拴了只小艇,可以在木栈上坐下,吹吹江风,看到江边停泊的小渔船。游客们三三两两也进来看看,不见屋内主人,这里该是个民宿庭院的设计工作室吧。可临出门听到一个也进来转悠的游客师奶说了句,看是好看,但不实用。
一位阿婆摆着几串大蕉卖,买了她的蕉,阿婆没有微信,我们没带钱,同行的大口搜搜身上,只有一张50元,阿婆也没零钱,旁边一个开店的女子帮忙用她的微信收了款,等会她再给钱阿婆。在石板沙,与当地村民买东西,用微信还是行不通,后来在在市场买莲藕,用的是竿称,收的也只能用现金。后来在石板沙回来的路上,在镇区一间据说很出名的豆沙饼总店买饼,也只能用现金。想起去年在德国租车时,租车公司却打死不收现金,宁愿不做你生意。
女子热情地让我们进去(下去)看看她的地方,是一间食店,也在搞住宿,她说刚刚今天开业,还没完全收拾好,饮食还没开。里面地方空间还是有的,树下的空地旁边还有条小水沟,地面铺了简易水泥,找不到设计元素,就像个极简陋的烧烤场地,与刚才看的设计室,差距有点远。
在一个挂着几串鱼干在自家门边卖鱼干的,向大婶买了鱼干,回来后的晚上,大口在微信这样说:鱼干味道可以喔。
街道两边,除了墙画,还有渔家内容的雕像。也是不知从何时起,雕像好像要代表一种文化,似乎少了些雕像,就少了文化。也有渔家用品的装饰,装饰得有些刻意,感觉上不是一种历史,岁月的沉淀,而是用装饰的意象去吸引来客,而来去匆匆的游客其实大多也只是在意感受一下环境氛围。临街一间敞开的铺内,有个旧式碾米机,墙上挂着毛泽东像,铺内没有人,灰尘蜘蛛网反倒显得有岁月感。
直街尽头是小市场,市场都是本地人摆卖种的瓜菜,还有鱼,肉类,摊位很少,石板沙村户籍人口2000余人,不过现在很多房屋空置,很少见到本地的青壮年人,实际居住的人已不多,市场,其实就是个一些人聚在一起的大一点的地摊。
市场旁边有条小河,跨上河上的桥,感受水乡气息,这里没刻意为了招客而修饰,小艇静静的停在屋旁的河里,一种很自然的,真实的生活场景,河边是“疍家风情街”,是村民住的一片旧村屋,没有特意粉饰,没有刻意改造,没有挂上红灯笼。正近响午,走在屋巷内,静谧,偶见有人在正午的大太阳下在巷内走过,可以体味出岁月无声的消逝。你可以喜欢直街上的掺和的开发元素,招人的气氛,也可以喜欢这里的原味,原来的样子,然而村屋的确有些旧,游人一般不会驻足。
有一堵大大的墙壁,是一幅向下倒蚬的雕像画,仿佛向过往的人分一份石板沙出名的黄沙蚬,游客往往喜不自禁,在像前留影。
河边一堵竹帽墙,挂满了疍家人常戴的尖顶竹帽,尽显疍家风情。
在河边广场的大排档用午饭, 吃饭少不了品尝这里出名的黄沙蚬,同去的大番薯小朋友却不吃黄沙蚬,说是怕腥。
广场临近江边生长着数棵有数十年以上的小叶榕,榕树很多气根,条条气根垂下来,风吹过时摇摇曳曳,风很爽人。旁边,是个渡船码头,这里的渡船不渡汽车。江上,大型的航运船往来穿航。
江对面渡来一船接新娘的人,热热闹闹,燃放炮竹,一顿饭光景,就带着从村里接了的新娘乘渡船过去,打着伞,燃放炮竹,新郎还拿着一面镜子。
对岸,是新会睦洲镇南镇村。饭后大口说过去看看对岸的河堤会否适合他骑自行车,我们和大番薯三个人坐了渡船过去,渡船的收费是每人3元,包来回,过去这一程收费,你过去了不回来也是3元。
船渐离岸,沿岛岸边很大的“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石板沙欢迎您”的字跃然醒目。码头另一边,沿岛临江的房屋簇拥着如浮在潺潺的江面之上,江边泊着的小船星点其间,远远望去,一片渔乡风景。
从与当地人的闲谈中了解到,这里的河边房屋禁止做住宿,其他的房屋可以出租,不能转卖,政府在等能买起整个岛投资的人。
对岸的堤围上除了码头没有树木遮挡,这大热的夏天,别说大口,我一看就说不合适了。到了这边堤上回看石板沙岛,天高地阔,不想错过从上空拍个照,可是小飞机刚飞上天,就显示电量不够了。
几个大婶用电动车载了插秧的小木船,正准备去田里插秧,现在是第二造水稻插秧的时候,坐在小木枕船上插秧苗,是新会农村的特色,大口见到就来劲了,扮得很懂地介绍演示了一翻,然后就坐上轮渡回岛上去了。
走过吃饭的球场,去参观疍家文化馆。其实,石板沙因岛形的地理环境,长期以来的渔耕生活,形成了包括建筑、饮食、民俗、农谚、歌谣、耕技、捕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渔耕文化,并较完整地保存下来,是一个活着的疍家风情村落、一座不落幕的疍家文化博物馆。但既然有个文化馆,就去看看。
文化馆空间很小,里面展示着疍家的人文,风情,婚俗,服饰,用品,渔具,家具等,背景播着疍家咸水歌。可惜里面没有空调,非常闷热,让人不想久留,不明白为何不设空调。望上二楼,是党员教育内容,就没上去了。
回头经过小市场,有位摆着一小堆莲藕卖的阿婆,跟她聊了几句种藕的事,买了阿婆的耦,阿婆也是没有微信,正想作罢时,发现我们还有五块钱现金。
路上见到刚才跟她买鱼干的大婶在晾挂鱼干,进去看看她晾的鱼干,聊顿家常。这里鱼干都是纯太阳晒干的,她说鱼干拿回去了不要再晒,就放雪柜里好了。
临江那边的屋,屋与屋之间的巷很窄,其实就是条通道,可望见河上的大船从巷对开的江面上驶过,由于江水涨满,大型船从这边水道经过时,船很大很高,屋显得很小,仿佛矮小的房屋在被大船碾压,有种穿越时空感觉,不管你愿不愿意,事实上在新与旧的交集中,旧的会渐渐衰落,可能直至被淹没。
江风穿透狭隘的巷道,带出一股凉爽,在这闷热的天气,站在小巷口不愿走了,凉风吹得人很想在这个混杂的时空里睡上一觉。
走着走着,在一个空旷旧院的大树下,一个老伯睡得正香正沉,只入梦里,任由时光流逝,让人羡慕。
视频 石板沙疍家水乡
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,我们将尽快解决,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
随记之后随便说说,石板沙要收门票了。
从网上看过一篇写石板沙村的:
不大美满的石板沙
美丽的石板沙
不大美满的石板沙人
石板沙,西江上的一个小岛,属新会区睦洲镇管辖。土地面积2000多亩,户藉人口近20OO人。不过现在十室八空,原因是,一是没有工业、商业,全是农田,种田收入低,青壮年大部份出外打工。二是没有学校,小孩子上学要渡两条江到镇上租房子就读。
这里的农民老了,到了退休年龄,每月政府发12O元退休金(不知这是退休金还是补助费),另外,生产队将一部分农田出租了,每年每人可领6OO多元。
谁人不羡农民乐,只叹老来口袋空。
城里人认为: 农民很有钱,其实有钱的只是将土地卖掉建楼房、厂房的洗脚上田,今后不再务农的农民(户藉部也将这部分人划为居民,原来的村委会也改为居委会)。
至于,将农田完整保留下来,留给子孙后代耕作的农民。他一辈子也不能依赖土地致富。
毁掉农田,就是农民致富的捷径。保护农田,只能穷一辈子。
现在,石板沙的宣传是这样的
石板沙,因其独特的离岛位置和特色饮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休闲体验、品尝美食。石板沙邀你深入村落,探索疍家风情,找寻水上人家的渔耕文化发展印迹。
文/糊涂五郎 图/康艺 柔软时光